枣庄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0072万人青岛常住人口首破千万人 [复制链接]

1#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刘兰星

全省人口总量.7万人,居全国第二位,是两个人口过亿的省份之一;人口增量.4万人,排全国第四位;代表劳动力资源的15-59岁人口总量.4万人,位列全国第二;60岁及以上人口.1万人,总量全国第一。

这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山东省的人口“账本”,是过去十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反映。人口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其背后有着深远的经济、文化、社会意义,甚至可以用来判断一个区域未来一段时期可能触及的发展高度。

那么,山东的人口数据背后,蕴含着哪些经济密码?将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5月2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发布并解读我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

数字起伏折射人口变化特征

“总的来看,山东省这十年的人口变化情况,常住人口总量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大幅增加,城镇化率显著提高。但同时人口增长趋势在逐渐放缓,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有所下降,老龄化程度加剧。”山东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辛树人介绍,山东作为人口过亿、占全国人口7.19%的大省,人口变化情况与全国基本一致。

翻开山东人口的“明细账”,十年间的趋势和特征一目了然——

人口规模继续扩大。年山东省常住人口为.7万人,总量排全国第二位,与广东省同为两个人口过亿的省份。这十年增加了.4万人,排全国第四位,增长了5.99%,年均增长率为0.58%,相比上个十年0.63%的年均增长率有所回落,人口增长趋势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全国0.05个百分点。

人口素质显著提高。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年的9.03年增加到9.75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16-59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口性别比结构合理。山东省总人口性别比为.67,与十年前的.33基本持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95,较年下降7.45,降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5。

劳动力资源依然充沛。山东省少儿人口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83个百分点,表明生育政策调整在山东省取得了积极成效。虽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但是总量仍然超过万,位列全国第二,表明山东省劳动力资源依然充沛。

城镇化率显著提高。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万人,占63.05%,与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3万人,比重提高13.34个百分点。

济青“双核”显现集聚效应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十年间,山东各地区人口总量的变化印证了“人随产业走”的逻辑,人口正持续向中心城市及重点城市群集聚。

从山东各地区人口总量变化看,全省16个市中有15个市常住人口保持稳定增长,有5个市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依次为青岛、济南、临沂、东营和菏泽。

大型中心城市吸纳能力强,人口集聚效应显现。年济南常住人口.2万人,人口总量在全省排名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第5位提升到第4位;青岛常住人口.2万人,首次突破千万,全省排名由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第3位提升到第2位。从常住人口增速看,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青岛增速为15.57%,高出全省9.58个百分点,增幅位居16市之首;济南增速为13.44%,高出全省7.45个百分点,增幅排全省第2位。从人口增量看,济南、青岛常住人口十年增加均超百万,两市合计增加.7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总增量的42.7%。

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常住人口增长较快。临沂作为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地区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多年位居全省上游,是国家重要的物流周转中心和商贸批发中心,被誉为“商贸名城”和“物流之都”。货物流资金流也带来了人才流。这次人口普查显示,该市常住人口.8万人,稳居全省第一,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长9.75%,高出全省3.7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3位。东营人均GDP全省第一,常住人口全省最少,但增速较快,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长7.77%,高出全省1.78个百分点,增速排全省第4位。

不同经济区域常住人口均保持稳步增长。普查资料显示,山东省会经济圈常住人口为.4万人,与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长5.06%;胶东经济圈常住人口为.5万人,增长6.78%;鲁南经济圈常住人口为.8万人,增长6.27%。新旧动能转换三核区常住人口为.6万人,增长10.84%。主要区域常住人口均保持稳定增长,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增速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新旧动能转换三核区常住人口增速较快,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85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表明,区域人口增长曲线的背后,是一条同样上扬的经济增长曲线。十年间,青岛、济南相继迈进“万亿俱乐部”,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两大“极核”。充满活力的经济,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就业环境,成为济青人口快速增长的最根本原因。在山东省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济南作为山东竞夺国家中心城市的代表,将辐射包括滨州、德州、聊城、泰安、淄博、莱芜在内的“省会经济圈”;青岛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目标,辐射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为代表的胶东经济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人口集聚效应的带动下,无论是省内两大中心城市还是区域经济圈都将迎来一轮更强劲的发展势头。

人口红利从量变到质变

人口数量往往意味着劳动力供给、消费能力、创新能力等,这正是所谓的人口红利。

此次普查数据显示,山东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4万人,位列全国第二,表明山东劳动力资源依然充沛,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可传统概念上的人口红利,主要指人口数量。按照这个标准,一旦人口数量增长放缓,即意味着人口红利越来越少。此时,劳动年龄人口素质的提升,将有助于人口红利实现由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

从人口质量上看,山东的劳动力人口质量在逐步提升。全省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80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年的9.74年提高1.06年。同时,劳动年龄人口中,学历为大学专科的有.6万人,比年增长49.31%;大学本科的有.5万人,增长86.11%;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有66.5万人,增长.08%。

在人才资源的分布上,每10万人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超过2万人的有济南、青岛和东营3市,1万人到2万人的有淄博、威海、烟台、潍坊、日照、泰安、滨州、济宁和枣庄9市。济南、青岛两市吸引了全省53.70%以上的博士和46.57%的硕士,成为全省人才集聚的高地。

年到年的十年里,山东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强力实施人才工程,着力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科教兴鲁、人才强省战略成效显著,全省人口的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从另一个侧面分析,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也有赖于山东产业的持续升级。一定程度上说明,劳动力素质的持续提升,表明山东产业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过去十年里,山东不断加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智能化技术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引导、推动了山东制造企业的提档升级。

人口流动优化发展结构

一个地区的吸引力和产业结构变化是影响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普查数据显示,在山东登记的流动人口共.3万人,占总人口的20.43%,与十年前相比,增加了.7万人,增长82.89%,比上一个十年多增.3万人。

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