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宗亲姬郑受封于毛国,封地在今河南原阳,是为毛姓发源地。历史上的毛遂,以及一众毛姓家族,追根溯源都要追到这里。
毛遂祖籍河南原阳,还是山东枣庄,现在已经搞不清楚,不过,其人生经历和最终结局,却值得我们探究。
在电视剧《大秦赋》中,毛遂与平原君使楚求援,仗剑入殿的一番陈词,虽然少了一些“燕赵之地慷慨悲歌之士”的凌厉和气势,基本还符合史实。但剧中毛遂卷入赵国王室的储位之争,后被奸臣郭开所杀。却是编剧的天马行空,无中生有。作为历史剧,似乎就有些大大的不妥了。
(《大秦赋》中的毛遂)
那么,真实的毛遂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毛遂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便是“毛遂自荐”后的使楚之行。在楚王宫,毛遂慷慨激昂的陈词,挟持并震慑住了楚王。逼迫他歃血为盟,签订合纵条约,派兵救赵,解邯郸之围。
回顾历史,毛遂之所以能有这一路神级表现的机会,都源起于赵武灵王和平原君赵胜这对父子。
公元前年,秦武王在东周太庙因逞能举鼎,砸断胫骨而亡,年仅23岁。因为他没有儿子,因此秦国内部爆发了激烈的王位争夺战。秦惠文王后和芈八子各自拥立自己的儿子,前者拥立公子壮,后者拥立公子芾。此时,远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并非首选,毫无机会。不过,赵国仗着自己很强大,横插一杠子,赵武灵王派兵护送公子稷回国为王,是为秦昭襄王。
时间一晃45年后,公元前年,秦军在野王之战中大败韩军,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割裂开来,使其成为飞地。韩王欲献上党与秦以求和,上党郡守冯亭却不配合韩王,竟然率军民及十七城投赵。
(赵孝成王剧照)
此时主政赵国的是赵武灵王之孙赵孝成王。是否白捡这个便宜,赵国内部也有分歧。平阳君赵豹以为不可,何必捋虎须引火烧身。平原君赵胜却认为不捡白不捡。赵孝成王接受了平原君的建议,派赵胜前去接收上党。
而接手以后,果然惹火烧身,引发了后来的秦赵“长平之战”,赵军元气大伤。长平之战后,秦军趁势推进,于次年围攻邯郸,三年艰苦卓绝的邯郸保卫战由此爆发。
无论是长平之战还是邯郸保卫战,秦国的在位君主,就是被赵武灵王不远万里送回秦国的公子稷秦昭襄王。平原君赵胜接受上党的建议,又让赵国惹祸上身。秦军围攻赵都邯郸,三年不克,赵国也筋疲力尽。这才有了“毛遂自荐”,随平原君及19门客前往楚国求援之事。
毛遂的楚国之行,可谓是大获成功。不但解了邯郸之围,而且自己从此被平原君赵胜视为上宾,也被赵孝成王所赏识。
前来救赵的魏楚援军的统帅,前者为“窃符救赵”的信陵君魏无忌,后者为春申君黄歇,促成“战国四公子”之三齐聚邯郸,也是史上一大美事!
《大秦赋》中,毛遂因卷入王室内斗而被郭开暗算。正史上,毛遂的事迹并不多,结局也并无明确记载。但有两个版本流传下来,一是抗燕而死,二是抗秦而死。
周王室宗亲姬郑受封于毛国,封地在今河
公元前年,燕国相栗腹出使赵国,为赵孝成王祝寿。回国后栗腹劝说燕王喜发兵攻赵,认为赵国在经历长平之战和邯郸保卫战后,其国内壮年已经丧失殆尽,而少年又尚未长成,不如趁机去捞个便宜。燕王喜于是发兵60万攻赵。
赵孝成王欲用毛遂为将,毛遂三番五次推却而不可,于是率军与燕军作战,失败后无颜回国,自刎于深山。
不过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历史上明确记载,是赵孝成王派廉颇为将,在“鄗代之战”中大败燕军,突进燕境里。栗腹兵败被杀,燕国割五城以求和。
另一种说法是公元前年,秦军攻赵,赵国军民进行了激烈抵抗,最终兵败国破,赵国投降,毛遂也在此战中战死。
不过,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毛遂都死于沙场,也不失为一时豪杰。结合毛遂在楚王宫的英勇表现和强大气场,影视剧中设定的卷入宫廷内斗被郭开暗算的窝囊死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
抗燕或是抗秦,毛遂都死于沙场。但有一个问题,前者发生于公元前年,后者发生于公元前年。史官的一时疏忽,却造就了毛遂生命23年的时间差,这实在有些荒诞。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