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啤与地产八字不合。
这是业内的一句俏皮话,将因果迷信化,导入青啤的跨界窘境。
俏皮话把握不好分寸感,就会从幽默变成促狭。
不过用在青啤身上却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因为青啤做地产,差的就是分寸感。
青啤的分寸感
年底的青岛第三次集中土拍中,青啤以14亿元摘下浮山后一块6.2万平方米的商住用地。
这是沉寂多年后,青啤再一次复出青岛楼市。
正值楼市万马齐喑,复出时机的选择挺奇怪。
而这并不是第一次奇怪,年,青啤地产转让青岛国旅联合城发投资有限公司80%股权;年底,转让济南青啤置业投资有限公司%股权;年9月,子公司临沂瑞坤置业有限公司在青岛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年底,转让青岛宏基伟业投资有限公司%股权,同时转让的还包括崂山区的两宗地块使用权。
密集转让的原因,是收缩地产业务。
为什么要收缩地产业务,各种说法都有,这里不便揣测,但是时机显然不对,因为就此错过了随后于年开始的狂飙行情。
时机不对的,还有浮山后。
作为浮山后起步时的主控人,青啤当时拥有天时、地利、人和,还有一腔凌云壮志,但是经营一直乏善可陈。等到他们将浮山后像鸡肋一样抛弃后,城市发展的积累却到位了,迸发出来的能量迅速将浮山后拉上风口,成为楼市翘楚。
每一次的选择,在当时看起来都有充足的理由,但是把时间线拉长,和历史的大背景一比对,发现都踏错了节奏,卡错了点。
一次踏错节奏不奇怪,奇怪的是几乎每次都错,有时候会让人忍不住想建议:命也太苦了,要不咱们换个行业吧?
可以肯定的是,青啤地产肯定不是有意为之,因为想故意踏错,也踏不了这么准,这么巧。
唯一的理由,只能是分寸感出了问题。
兴不知所兴,low不知所low,问题就出在分寸感缺失上。就像有的人讲俏皮话是幽默,有的人则是促狭,同样的话获得不同的效果,表面上看起来挺费解,实际上还是能力不足。何时讲何时不讲,何时进何时止,都是能力的一部分。
错过的浮山后
浮山后在成为青岛楼市顶流之前,和青啤的渊源极深。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青岛随着全国经济一起开启了澎湃如潮的大发展。伴随着经济突飞猛进而来的城市空间膨胀,使大量的土地和住宅新区涌现出来,亟待开发。于是代表青岛市政府组织、张罗开发建设的青岛市浮山新区开发指挥部从年开始深度介入城市更新进程,其下属的青岛市城市发展中心则主导开发了浮山后诸多小区的建设,在浮山后区域开发、储备了大量土地,积累了广泛的资源。
年夏天,浮山新区开发指挥部整建制划转青啤集团,与青啤集团原房地产公司合并,成立青啤地产。
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浮山后不过是陪嫁给青啤地产的一份嫁妆。
但是,彼时青涩未褪的浮山后显然未入青啤地产的法眼,根本没有引起重视,以至于此后的惊艳崛起过程,青啤地产几乎全程缺席。
从时间线上看,浮山后的崛起是在年之后。此前,作为睡城的浮山后一直以价格洼地著称,年的新房价格仅在万元左右,吸引了很多刚刚毕业的来青大学生。
随着这些大学生的聚集和需求的沉淀,大批基础设施和商业配套开始富集,房价也开始水涨船高,到了今天,超过三万的房价已是比比皆是。在这个过程中,远洋、保利、鲁信等等后来者都享受到了丰厚的红利,只有青啤这个早行者,所得有限。
青啤地产错过浮山后进阶的红利期,有历史的原因。因为城市的发展需要时间,需求的积攒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只有时间点到了,时机也正合适,潜力才能兑现,顶流才能出道。离开时间和时机的加持,努力并不一定有成果。
也有青啤的原因,因为他们选择:
离开浮山后,将精力投向了青岛之外。
临沂之争
年,青啤先是在济南拿了一块地。
这块位于济南东部新城奥体片区核心区域的地,西临奥体西路东临龙奥大厦,总占地面积5.68万平方米。
但是不知什么原因三年没有开发,年底转让给了济南本土房企银丰地产。
此后,青啤地产先后进军枣庄、临沂等城市,总体来看,都不是很顺利,在临沂更是遭到了口碑大折损。
这个名为青啤龙悦湾的项目位于临沂罗庄,是一个千亩大盘,在交付时遭遇业主们强烈质疑。从质量到承诺再到整改,买卖双方的冲突颇为激烈,对峙的言论遍布网络,引发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