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乡贤统战峄县乡贤文脉
TUhjnbcbe - 2024/10/23 16:26:00

乡贤统战

前言: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提出了若干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乡贤文化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忠孝、仁义、爱国、勤奋等优秀的价值观。在新时代条件下,大力弘扬乡贤文化,积极发挥乡贤的独特作用,不仅有助于深入挖掘和传承传统乡村文化,弥补乡村振兴中人才空心化的缺点,而且对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完善治理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峄县乡贤文脉

一脉相承

文/邵明思

峄县乡贤祠,是明代洪武二年(公元年)把金元时代的峄州降制为峄县之后,随着峄县城的兴建而作为配套工程所建立的祠堂。乡贤祠座落在峄城西门里大成殿西、射圃亭广场南首,位于现在峄城区坛山街道牌坊街社区境内。因为原来的街道树立着气势恢宏的三座跨道石坊,所以人称牌坊街。牌坊街正西,是古代兰陵郡、兰陵县的官衙遗址。

乡贤祠与名宦祠相隔不远,虽然这两个祠名有别,但它们的意义相同,千百年来形成一脉相承的文脉。祠堂内供奉着古峄地区历代的贤达人物、廉政官员和有功名、有闪光点的名流志士,共数十人。其重量级人物有荀况、萧望之、疏广、疏受、匡衡、王良、贾三近等。旨在以乡贤为楷模光照后世,鼓励和启迪后人以史为鉴,留住记忆,催人奋发向上,开创业绩。乡贤祠的文化内涵是突出执政为民的“官本位美”和英贤们各有千秋的特色美。

1、荀况

荀况,世称荀子。荀子可谓历史笫一任“枣庄市长”,他从公元前年出任兰陵令,在前后18年间政通人和,兰陵大治。那时正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荀子之治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学宗师,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他又是法家的代表。荀子的执政方针是“法治、礼治、人治”,其思想文化理念是“人性本恶”,他主张要加强后天教育和社会正气的熏陶。荀子有弟子近人,先秦时期政坛风云人物李斯、韩非、贾谊等皆出其门下。荀子有32篇部著作传流后世。荀子文化是峄县乡贤文化的源头,从那以后便形成了两千年持续传承的一道文脉。

2、萧望之

萧望之,是汉宣皇帝临终(公元前49年)时所委托的三位辅政大臣之一,他死后被供奉为西汉十二名功臣之列。他是忠心治国,心贴黎民,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一代鸿儒。他教育有方,治家有道,其子孙后代贤才辈出,仅《峄县志》记载的萧氏英贤就达80余人。其中最突出的是南齐高皇帝萧道成。萧道成在位时,注重实际,反对奢侈生活,以发展生产为要,他曾立誓:要使黄土与黄金划等价。民间传说,萧道成就出生在峄县萧家村,即现在的峄城牌坊街萧家巷。

3、疏广、疏受

疏广、疏受,系叔侄关系。他俩于公元前66年分别担任汉太子太傅及太子少傅。二人正当功成名就,声望如日中天之际,同时辞职激流勇退,主动让贤。皇帝再三挽留,他们托病不出。二疏回乡后,由皇帝父子所赠的巨额金钱不传给子孙,而救济贫民,散发给乡邻以促进农业生产。二疏的理念是:如果子孙贤明,不接受上辈遗产,也会凭自身实力去发家创业;如果子孙愚昧,给予他们的惠赠越多,金钱所产生的副作用越大,甚至将会损害社会。“二疏散金”传为千古佳话。

4、匡衡

匡衡,是世代农奴出身的寒门学子,一贫如洗。他自幼“精力过绝人”,坚持逆境拼搏,以“青檀砺志”的精神“凿壁偷光”,刻若攻读而自学成才,改变了贫困命运。匡衡被誉为“盖世无双”的经学大师,他走上仕途后,从公元前36年连任两代(元帝、成帝)百官之长的丞相高职。匡衡对国家的最大贡献,是甘冒身家生命之险,扳倒了以皇帝办公厅长官石显为首祸国殃民的腐败集团,打破了在朝廷内外结党营私、狼狈为奸的关系网,取得了大快人心的社会效应。匡衡对家乡的贡献是从皇家御苑把石榴移植到家乡栽培,而发展成规模较大的峄县石榴园。

5、王良

王良,青年时代遭遇战乱,他隐居家乡珈(运河)河岸边,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王莽称帝,召王良进京封官,他托病不出。公元28年前后,中兴汉室的光武皇帝刘秀连下三道诏令,王良才不得不入朝供职,官至太中大夫、大司徒司直“丞相助理”。王良“食禄千石”,他的官邸没有娇妾美眷,起居处俱为“陶器麻衣”,与同僚之交淡淡如水,严格拒绝花天酒地。尤其是他把唯一的结发夫人留在家乡种田,夫居高官妻务农的清廉之举,赢得了包括皇帝在内的朝野赞誉。正当皇帝让王良出任封疆大吏的重用之际,他突然托病辞职返乡,与其“官二代”一起务农。十年后,光武帝视察东海郡,特派钦差官到古邵镇看望王良;是时,他已“病不能语”。皇帝欲赐赏金,又恐怕违背了这位贤臣的个性,因而诏令地方官减免了王良子孙的赋税及徭役.在中国史书上,王良廉洁独树一帜。

6、贾三近

贾三近,公元年考中进士,他一入官场便注重兴利除弊,关心民间疾苦,视贪官污吏如寇仇。他在皇帝面前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敢于揭发那些“蝎蛇之心,贪餮之性”、“横征暴敛”的权贵国戚,并力争将他们绳之以法。例如,他多次弹劾皇族的巨贪平江伯陈王谟、肃王缙贵等人的污秽行径。他这种不惧强权,冒死除弊的壮举,赢得了朝廷内外普遍敬颂。就连与他政见不合的宰相张居正也当众赞扬说:“贾(三近)廷尉如泰山乔岳,不为私用。”年(万历十四年),山西、河北灾荒严重,赤地千里,哀鸿遍野。贾三近爱民心切,屡屡上书,感动了皇帝,诏命他为钦差大臣赶赴灾区开仓放粮。由于他“赈灾及时,每天有22万灾民能领到粥米,致使(山西、河北)西辅之民得以活命。”百姓感激,家家户户都把贾三近当作神灵,设立牌位,每天在餐前必先祝福贾都堂健康长寿。《峄县志》记载,贾三近廉洁并非无源之水,与优良的传统家教有关,从贾三近本身到他父亲贾梦龙、祖父贾宗鲁、曾祖贾访、高祖贾铭,传承为五世“贯廉”的官宦之家,而饮誉一方。贾氏高风,丰富了峄县乡贤文脉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客观的反映了荀子文化是峄县乡贤文脉的源头。正如汉代史学家刘问所言:“兰陵多学,盖因荀卿也。”《峄县志》记述:“汉兴,尊用诸儒,博士其学者多出荀氏。”其实,荀子文化不仅造就了鲁南一方贤才群体共生的文明,荀子文化也深刻的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清代政论家谭嗣同说:“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概括的讲,峄县乡贤文脉的发展可分七个阶段。

两汉时期匡衡、二疏、王良等十几名儒生的涌现,是继荀子之后峄县乡贤文脉第一个发展阶段。从此以后,在人们心中奠定了勤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文化理念。

在东西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峄县即兰陵”。峄县和兰陵为连体的行政关系,也是鲁南地区同义语。以萧望之为首的萧氏人才辈出,成为这一方的名门望族。萧望之的后代萧摩诃、萧济、萧衍等萧氏宗族的一大支系到江南做官便在江南定居。萧道成推翻刘宋政权,建立了南齐王朝,萧氏皇族怀念故乡,特地在常州一带侨置“南兰陵”;进而,峄县乡贤文脉又在江南开花结果。这期问,潘岳、刘伶、李白、孙思邈等名士流寓峄县兰陵地区巡访风土人文,在峄县乡贤文脉的肌体上又打上了异域文化的烙印。例如:号称美男子的晋代文学家潘岳,在青檀寺参檀悟道并取笔名为“檀郎、檀奴”;晋建威参军、“竹林七贤”之一的中国“酒星”刘伶,晚年活动并终老于峄地,葬于峄地;唐代诗人李白在峄县兰陵饮美酒,赏榴花逗留一年,并在此娶妻生子;号称药王的唐代名贤孙思邈曾来峄地寻访道友,与坛山道士切蹉药理等。他们在传入异域文化的同时,又把石榴文化、青檀文化、酒文化、运河文化、中草药文化、本土文化等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发扬光大。

明代,以贾三近及其父贾梦龙和“青檀诗社”十二文友为代表,以及侍御褚德培、御史王瑛等峄县乡贤形成了群体传承的文化模式,在诗词歌赋多方面掀起了交流与创作活动的又一个高潮期。值得一提的是峄县籍作者“兰陵笑笑生”的著作《金瓶梅》。此书的主要内容是描写“性恶”的一场悲剧,他用章回小说的形式,对荀子的《性恶》的思想理念作了深刻的诠释。20世纪30年代,鲁迅、郑振铎、吴晗等连续发表文章,彻底推翻《金瓶梅》作者是江南(南兰陵)王士贞的原来之说,并点明“兰陵笑笑生”是山东峄县人。后来,有说作者是贾三近,有说是贾梦龙,也有说另有其人。客观的讲,至于作者是谁,无关紧要,无须纠缠不休。因为作者本来就只想留下地域名而不愿暴露真实姓名,后人何必偏要去敲打历史,无端的去拷问作者是谁!后人应该深刻的去研究这部世界名著“天下第一奇书”的学术价值,警世意义及其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化理念,才不负作者的苦辛。后人只要知道枣庄市是《金瓶梅》文化发源地,《金》书是峄县乡贤文脉中的一个派生品,是批判“人性本恶”而必须加强后天教育的硬道理,这就足够了。

清代,出现了“峄县八闸”、“三公祠”及“杨公祠”、“堕泪碑”、“扒官靴”、“下马碑“与“六字碑”等一系列特色文化符号的经典故事。

(1)峄县八闸。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初期,在京杭大运河航道上建成了韩庄闸、德新闸、巨梁桥闸、万年闸、丁庙闸、顿庄闸、侯新闸、台儿庄闸,号称“峄县八闸”。在这段黄金水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拉动了鲁南苏北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运河文化进入风头浪尖的同时,煤炭、铁石、陶瓷等矿山文化风起云涌。官吏和绅士也打破了原来“文不经商,士不理财”传统观念。峄县崔宋黄梁等七大门户八大家,以及台儿庄燕尤赵万四大巨富都率先下商海抓经济。这是历史沿革中社会人文的一大变革和进步,极大丰富了峄县乡贤文脉的物质底蕴。

(2)三公祠、杨公祠。峄县南部是鲁南四湖流域“洪水走廊”,每遇黄河决口,这里是重灾区。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在开凿和治理运河并建成峄县八闸控制了水患,切实化水害为水利。在工程建设中做出较大贡献的有总理河道官员舒应龙(年)到峄县治洪救灾;都御史刘东星前赴后继,为治河以身殉职(年);都御史李化龙(年)最后完成使命,圆满收官。他们三人接力奋斗,输通二百六十里的河段并建闸控水,造福一方。运河人民深感其德,尊称“三公”,在万年闸兴建祠堂,将他们当作神灵,供奉香火。清乾隆()年间,运河总督杨锡绂奉命治理运河,他体贴劳工,爱戴百姓,并且捐献俸银救助贫苦人家,峄县人民在“三公祠”附近兴建“杨公祠”以纪念功臣。

(3)堕泪碑。清康熙()年间,刘镛任峄县知县,他忠君爱民,清正廉明,人们都称他“铁筋骨”县太爷,他为了保护民众的合法权益,舍得一身剐,敢把一个名叫李山的左都督拉下马。后来,李山以重金贿赂了上层的贪官,当刘镛任期满届,上司不予安排,以这种卑鄙的伎俩势逼刘镛提前退休。刘镛去官后家无积蓄,只得下乡务农,人们对刘镛的官场悲剧打抱不平,待他死后,公众集资为他送葬,并在峄城西门里为他树立“堕泪碑”,以缅怀这位勇于担当正义的父母官。

(4)扒官靴。乾隆四十六年,峄县知县张玉树主政期间,他和举人孙榕杉、副贡张兰坡、滕县高才生等组成文学社,弘扬传统,“以文学饬吏治”,共同探讨文化教育,研究政治,决策民生等问题,把峄县乡贤文脉再度升华。因张玉树政绩突出,人称“张青天”,在任十年,口碑流传至今。他于年擢升胶州知州,离任那一天,峄县的工商士民人山人海的为他送行。临别时,阴平社名士孙毓磐代表广大人民的心愿送给张玉树一幅书法对联:“使君不廉,看我青山饮我水;士民无礼,拦君坐骑扒君靴。”接着,民众一齐上前,把张玉树的官靴扒了下来。之后,在峄县城南门里的城墙上挖了一个洞,外边镶上玻璃,把张玉树的官靴放进墙洞里,上面写“贤侯遗履”。“扒官靴”作展览的行为,一是让来往的行人们纪念张玉树,二是希望后来者看着清官的靴子,走清官的路子。

(5)下马碑与六字碑。峄县贡生王鼎铭文武双全,他于年入朝为官,从中书科中书、武状元会试同考官、主考官勤政廉明,年出任湖南新田县知县。任职期间,他坚持“天理、国法、人情”的执政原则,在兴修水利,兴办教育,救助贫苦和发展生产建设中,因资金不足,他两次卖掉祖业田产,同时捐献三年的俸银。年,王鼎铭被提升为山西潞安州知州,在他离任的途中,得知江华县的瑶民起事殃及新田,他为了救民便主动请缨,连夜返回新田安抚百姓。面对动乱者的暴行,王鼎铭勇于担当,高呼:“要杀杀我,勿伤我新田百姓!”最后,他壮烈捐躯,“身首异处,舍家为国,舍命为民”的王鼎铭事迹感动朝野。道光皇帝钦赐御碑,上书“文武官员到此下马”,人称下马碑,立于王鼎铭陵墓前。新田民众为他建“王公祠”供奉香火;他的门徒官拜广西左右江兵备遁(正四品)张荣祖受新田人民之托,为王鼎铭立碑并撰写祭文,石碑上书“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人称六字碑。王鼎铭青少年时拜张玉树知县为恩师,并深受“扒官靴”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王鼎铭的天理、国法、人情执政理念,与荀子礼治、法治、人治的政治主张异曲同工,一脉相承。这期间,峄县乡贤文脉得到了更大扩展。

自年开始,美国传教士叶克思在峄县南关建立基督教堂、医院和牧师神甫的别墅楼等建筑群,德国传教士在城内建立天主教堂,接着由美籍德人万美利女士兴办基督教中学、孤儿院、乳牛厂、纺织厂、机械厂、农场及酱菜制厂等工企业。她在峄城南郊到邳县一带购买田地千亩,种植蔬菜,制造酱菜,形成了多业并举,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从而,把西方宗教文化、医药文化、市场文化引进峄县,同时,把西医科技、先进机器设备传入峄境。然而,峄县乡贤文脉并未因此受到冲击。应该说当时社会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开端。

年,抗日战争爆发,八路军——五师政委罗荣桓率军在鲁南抱犊崮山区开创根据地,并建立了运河支队、峄县大队、文峰文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十多支抗日武装;在此之前,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及其特委机关早就在峄县枣庄秘密开展地下活动。八年间,峄县成为苏鲁豫皖四省边区抗日战争策源地。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和粟裕、谭震林、叶飞等在峄县城驻防一年之久。城内天主教堂和南关基督堂是陈毅多次向军民作扳告的地方。峄城北门里是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马励武向新四军缴槭投诚的地方。峄城方屋是国共两党代表及美国代表三方谈判的地方;方屋也是陈毅策反国民党将领郝鹏举秘密会谈之地,进而促成了2万多名郝军起义。峄城是新四军司令部驻地,陈毅、粟裕等首长们在这里大打了一场连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都大加赞扬的漂亮仗“鲁南大捷”。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先烈们为国家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可歌可泣,谱写了辉煌壮丽的革命文化;烽火硝烟12年,在峄县乡贤文脉的肌体上打下了战争文化的烙印。尤为出色的有两大特征:一是被称为“四大宝地”的革命经典文化遗产(国共谈判旧址即明代接官厅、新四军司令部旧址瓦门楼、陈毅居住的南关基督教堂和陈毅作报告的天主教堂)保存完好;二是老峄县作为“台儿庄大战”的战场和“铁道游击队”的故乡,成为了享誉国内外的文化符号。

峄城是个依山傍水的小县城,旧时代的峄城面貌年复一年老样子依然。峄县人恨铁不成钢的拿它开玩笑,说峄城:“跑不开马,安不下营,半斤花生撒满城”、又说“峄城不变”、“峄县只有一线天”。只共和国成立后,多年的峄县古城焕发青春,旧貌变新颜。特别从改革开放以来,“一成不变”的成语己经转化为“峄城巨变”的现实。古老的城墙完成了历史使命而退出了社会舞台,没有了城墙,才有了峄城巨变的开端。没有了城墙,峄城人民抓住了城市转型扩大建设的机遇,己将西汉时期“承县城”、金元时期“峄州城”、明代“峄县城”三城遗址,珠联璧合,融为一体;没有了城墙,高楼广厦群起林立,迎来了大批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不知不觉的调整了产业结构,自然而然的缩减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差距;没有了城墙,峄县八景中的“仙坛晓翠”更加翠丽,半城青山半城河的自然风光相映成趣,沿河公园与仙坛苑广场是人们一早一晚体肓健身处,是全区60多家庄户剧团、社区艺术团宵夜演唱游艺与休闲之地,古版的老峄城变成了霓虹耀彩,花木亮秀,丝竹锣鼓与莺歌燕舞交欢的不夜城;没有了城墙,咆哮千年的“承水环烟”涛声依旧,婉如龙蛇的承水河上四驾金桥叱咤风云,杨柳依岸的十里长堤变成一片平湖。它们用灿烂的音符,紧伴科学发展的主旋律,合奏时代最强音。随着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老峄县文脉中的波澜壮阔的石榴文化、奋发砺志的青檀文化、古渡红荷的运河文化和红色革命经典文化等地方文化元素也崭露头角,风起云涌。近年,地方政府部门对匡衡祠、荀唧祠、三公祠和“国共谈判”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陈毅作报告”旧址等珍贵文物及文化遗产进行修缮复新和妥善保护。这些地方均被列为“文保单位”而成为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开展建设“中国石榴城”文化活动,并宣传弘扬青檀精神,以涵养干部政德和人民品德。这一系列活动丰富和深化了世代传承的乡贤文脉,拉动了峄城区文化产业的崛起,形成链式发展的格局。诸如石榴盆景、根雕、石雕、玉雕、泥塑、剪纸、仿古编磐、青铜器及编钟、毛笔、毛线玩具等传统艺术生产异彩纷呈,有些项目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商机和前景。

在当今这个文化春天里,面对这一切骄人的文化景象,凸显了乡贤文脉的深厚底蕴和潜在的魅力。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让峄县乡贤文脉在这个史无前例的鼎盛时代再创辉煌!让峄县乡贤文脉在这一方和谐壮美的沃土上再展宏图!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贤统战峄县乡贤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