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孙金华:三道防线打造中国城市高层建筑“防火墙”
中新合肥4月10日电( 孙自法)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正越来越多地暴露出火灾安全隐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金华接受中新专访时表示,中国目前大约有20多万栋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3000多栋,“整个日本的超高层建筑加起来,都不如上海多”,高层建筑火灾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2009年元宵节北京央视新楼配楼火灾、2010年上海“1115”静安区高层住宅大火、2011年春节沈阳第一高楼火灾……近年来,中国发生的多起城市高层建筑火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灾情令人触目惊心。
中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上月中旬启动“城市高层建筑重大火灾防控关键基础问题研究”项目,孙金华担纲项目首席科学家。他说,该项目立项实施,就是围绕国家对城市高层建筑火灾安全的重大需求,重点关注室外火灾防控,以构建“三道防线”为目标来打造中国城市高层建筑的“防火墙”,全面提升高层建筑自身火灾防御能力。
第一道防线是降低火灾发生,将重点解决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火灾安全问题,一方面将建立外墙保温材料及系统的火灾安全使用标准和评价方法,以弥补当前对外墙保温材料火灾危险性认知的缺失。另一方面将研制新型阻燃、无*的外墙保温材料,以有效降低外立面火蔓延诱发高层建筑重大火灾的风险;
第二道防线是控制火灾蔓延,在揭示高层建筑外立面的引燃机制、内-外交互蔓延的立体火蔓延机理和规律的基础上,将发展高层建筑立体火蔓延的预测理论,进而基于高层建筑立体火蔓延的行为规律发展切实可靠的火蔓延阻控方法;
第三道防线是减少灾害损失,即在万一火灾发生并且控制不住的情况下,既要揭示火灾作用下高层建筑关键构件和节点的损伤机制,发展并建立高层建筑结构保护和综合抗火性能评估方法,还要在揭示高层建筑内火灾烟气输运和特征参数的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基于火灾烟气控制、疏散路径保护与多信息智能诱导耦合的人群疏散与动态优化疏导方法,以保障高层建筑内的“人员安全”。
“高层建筑火灾防治是世界性的难题”。同时担任亚澳火灾科学技术学会副主席、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理事的孙金华教授分析说,首先,可燃和易燃外墙保温材料的大量使用,使得由建筑外立面火蔓延诱发的重特大火灾事故频繁发生;其次,高层建筑内一旦发生火灾,不仅火与烟气蔓延非常迅速,还会通过外立面燃烧形成内-外交互蔓延的大规模立体火灾,扑救十分困难;第三,目前高层建筑火灾时楼梯是人群的唯一疏散通道,人员特别是高龄和残障者疏散困难、效率低下,易导致群死群伤。
关于发生火灾时高层建筑内人员的多技术融合疏散方法,还应充分考虑到老弱病残居民不便于或无法通过楼梯疏散,一方面,从科学角度来分析火灾情况下高层建筑内人群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综合考虑视频传感信息、人员群体行为、火警信息等,发展基于疏散路径保护与多信息智能诱导的多模式协同(楼梯、电梯等)的人群疏散与动态优化疏导方法,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如何在保障电梯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探讨利用电梯进行疏散方案,而非“一刀切”地要求火灾时禁止搭乘电梯,当年美国“911”时就有利用电梯疏散而大幅减少人员伤亡的成功案例。
在工业发达国家的日本,12层以上住宅建筑都要求安装喷淋灭火系统,中国目前商用高层建筑都装有喷淋系统,但住宅楼还没有。孙金华认为,这方面未来是否要列入建筑的强制规范要求,也值得探讨。
2012年04月10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