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一城一艺走进山东,邂逅非遗,品味匠心
TUhjnbcbe - 2021/5/24 18:33:00

因手艺而经典,因守艺而传承

老手艺

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文化深厚而绵密的传承

它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文明记忆

也是一座城市的情感记忆

今天,让我们一起

走进山东,走近非遗

触碰历史的温度,感受匠心的力量

济南·济南皮影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块白布、一个棚子、一盏泛*的油灯

古韵灯影里

灵动俏皮的身影

诉说动人的故事、演绎世间百态

有一种艺术,它是完整的戏剧

比莎士比亚戏剧早年

有一种艺术,它使用的影像

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年

这种艺术就是中国特有的皮影戏

被誉为“中国影子”

济南皮影戏,“两人一台戏”

一人在幕后一边用手操纵皮影人物

一边用济南话来唱述故事

一人在旁配以山东琴书、西河大鼓等曲调

幽默诙谐的表演,加上引人入胜的故事

让幕布上的人物

“举手投足皆是戏,一颦一笑若有声”

令观众拍案叫绝

组图来源:济南古城历史街区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首先皮影人物要造型生动、个性鲜明

但要在薄薄的牛皮上

手工镂刻形象的人物五官、衣饰

甚至一缕发丝都细致逼真

这很考验制作者的手艺

一个人物造型

仅仅绘制就需要一两天的时间

而一个完整的皮影

则需要精雕细刻几千刀

青岛·平度草编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草,一丝一缕,源于自然

编,一指一间,匠心独运

草编,是自然,是艺术,更是生活

平度草编,始称“草帽辫”

起源于清朝中后叶

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

产品设计奇巧,式样精美

图案悦目

既朴素又高雅

既有胶东传统艺术特色

又蕴西方艺术审美之风味

组图来源:文旅平度

左手市井,右手青禾

融汇生活智慧

于巧手指间编织万象大千

平度草编,百年传承

一经一纬慢炖出岁月的郁郁沉香

一枝一叶盛放着世间的烟火温情

百年编艺,代代传承!

淄博·博山琉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琉璃在中国

中国琉璃在博山”

美丽的琉璃

或纯净若水或绚丽如虹

可以像凝固的历史,静雅安详

亦可以有气泡自然地流淌其中

仿如她的呼吸,栩栩如生……

传承千年的博山琉璃采取传统制作技艺

工匠将琉璃原料在千余度高温中熔融后

通过吹制、拉伸、打捏等技法对其热塑加工

制成各种工艺品

呈现出琉光璃彩的美

堪称火中取“丽”

组图来源:博山发布

匠人们伴着高温的炙烤,汗水的灌浇

完成一件件别致精美的琉璃艺术品

赋予每一件琉璃生命与灵*

枣庄·伏里土陶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伏里土陶是枣庄市山亭区特产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是枣庄市山亭区伏里村所特有

据考证

伏里土陶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可追溯到大汶口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

伏里土陶

分为祭祀、赏玩、生活用品

三大类上百个品种

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被誉为“鲁南民间艺术一绝”

泥土和水相互融合

在伏里村制陶者的巧手下

演化成为灵动的掌上魔法

一条条拼接,一点点雕琢

经过晾晒,熬过炙烤

土陶最终得以成型

组图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

对伏里村的人来说

土陶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写照

是他们生命里一直延续的血脉

在这里,每一双手

都见证着泥与火的传奇

东营·利津水煎包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利津水煎包制作历史悠久

早在清光绪年间

利津县城和各大乡镇经营者便已比比皆是

民国时期技术的改良

使利津水煎包成为了流传百年的地方小吃

利津水煎包为发面水煎包

荤素两馅

经煮、蒸、煎三道工序

色泽金*、一面焦脆、三面嫩软

馅多皮薄、香而不腻、酥而不硬

已然达到了色香味俱佳的超高水准

令人垂涎三尺,食之者无不拍手叫好

谈笑间口齿留香

每一口都是酱汁的清香

每一口都是会记住的味道

利津水煎包

历经百年浓香依旧

在众多小吃中能够脱颖而出

是集众家之长

在一代代利津水煎包传承人的

改良、创新中发扬光大

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组图来源:马仁亮、大众网·海报新闻

小小水煎包

饱含着人们的勤劳与智慧

浓缩了利津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

它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基因

深深融入到每个利津人的血脉里

烟台·掖县滑石雕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掖县滑石雕刻

是原产于莱州,以当地特产“莱州玉”为原料

进行手工雕刻的工艺品种

它在中国滑石雕刻工艺品中占居重要地位

是北派滑石雕刻工艺的发祥地

也是莱州汉族民间美术工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艺术沉淀

对于一个传统的莱州玉匠来说

制作一件精美的作品

需要经过选料、设计、雕刻、精加工四大步骤

雕刻过程中

工艺师根据石料的特性

逐步形成了其造型圆浑、敦厚、生动、概括

刀法简练、流畅而张扬的艺术风格

有“绝凡尘、琢一品”之说

足见当时民间艺人们

对艺术追求的完美和精到之情

组图来源:烟台文旅

又因石料千差万别

所以民间艺人们

大都有因材定型、因材施刀的技艺

同类不同态、同品不同型、同型不同神

作品极少雷同,妙不可言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家埠木版年画

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并称中国民间三大木版年画

始于明代,兴于清朝

重喜庆、浓彩、实用

多反映理想、风俗和日常生活

构图完整匀称,造型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流畅

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乡土气息和节日氛围

传统的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制作

要经过“朽稿画样、雕刻木版、手工印刷、烘货点胭”几道工序

刻版用的木料,原先是用野生棠梨木

后来多用梨木

原木要经沤泡浸透后晾干

由木匠拼接推平成待用的还板

叫作“聚缝”……

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年画艺人在不断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同时

积累了许多美的法则

而民间信仰对于传统年画

至关重要

年画上的图案是民间信仰和价值观的

视觉化呈现

人们相信

印在纸上的吉祥图案会带来好运

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面

古今是相通的

组图来源:半岛都市报城阳新闻、大众网潍坊

一块木板,一把刻刀

手艺人雕刻了岁月

亦雕琢了他们的人生

济宁·曲阜楷木雕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阜楷木雕刻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

其原材料源于孔林独有的珍稀植物楷树

创始人则是孔子的弟子子贡

楷雕内涵丰富、制作精良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罗汉、孔子、织女、钟馗……

它们或端庄静坐,或憨态可掬

栩栩如生

组图来源:海岱文化、北京非遗中心

身不离案,刀不离手

这是雕刻匠人的工作场景

更是融入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光阴荏苒

非遗传承人们始终守护着这门古老的技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城一艺走进山东,邂逅非遗,品味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