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2月31日讯(记者杜伟)12月31日,枣庄市举行“十三五”时期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农业农村局*组成员、副局长刘陵恒,市委农办副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瑞刚介绍“十三五”时期枣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大众网、鲁网、枣庄日报等省市十余家新闻单位参加发布会,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新闻二科副科长褚苗主持。
“十三五”期间,特是*的十九大以来,枣庄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走出了一条绿色引领、改革开道、高效生态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建立机制增保障,高位推动聚合力。乡村要振兴,机制是保障。“十三五”期间,连续出台了加强农业农村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市委一号文件;制定了《枣庄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和5个工作方案、多个专项规划,构建了“1+1+5+N”的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出台了《枣庄市区(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实施细则》,并围绕统筹推进乡村“五个振兴”形成了“1+5”的考核体系;制定了1个乡村振兴战略监测指标体系,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年,成立了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市委副书记、有关副市长任副主任的市委农业农村委员会,成立了市级领导牵头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工作专班,多次召开市委农委全体会议,安排部署乡村振兴工作。年,先后召开了全市现代高效农业暨春季农业生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市乡村振兴改革攻坚、全市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工作4次高规格的乡村振兴现场会议,其中,第四次现场推进会议由市委书记李峰、市*府代市长张宏伟主持召开,对近年来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下步工作进行研究谋划;召开了全市农村工作、金融支农工作、三夏三秋、乡村振兴服务队、乡村振兴考核工作等多次部署会议,对下步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各区(市)均成立了*委农办,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协同、全市一盘棋的领导体系和工作体系。
二、厚植地域新优势,产业引领强动力。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我们突出质量引领,构筑乡村产业发展新高地。目前,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薛城区粮食蔬菜产业园、峄城区石榴产业园),覆盖5个镇(街)、35个村庄,面积达12.8余万亩,产值63.7余亿元。今年新推荐山亭区甘薯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省级产业园。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3个,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加快推进“新六产”融合发展。全市共创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37家;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9个,省级13个。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滕州马铃薯”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被评为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到.52亿元;峄城石榴成为省区域公用品牌;山亭古枣林被列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正在申报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开展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样板村创建活动,创建样板村97个,覆盖所有镇(街)。“十三五”期间,承担了国家农村改革试验任务6项,为全国农村改革提供了枣庄经验。
三、开展培育提素质,人才创新添活力。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实施农民培育“百千万”工程,提升乡村人才队伍素质。聚焦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人才需求,以全面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核心,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发展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累计培训农民4万余人。实施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名以上;启动公费农科生定向培养,依托山农大等省内高校培养30名公费农科生,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培养紧缺专业人才;开展基层农技推广领*人才培养,每年选拔20名;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建立现代高效农业专家智库。柔性引进农业高层次人才34人,40人获“齐鲁乡村之星”称号。实行职业农民职称制度,印发《枣庄市职业农民职称评审试点工作方案》,开展了我市首次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工作,35名农民获得初级职称,20名农民获得中级职称。与青岛农大合作建立鲁南乡村振兴研究院;与山东农大合作建立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枣庄乡村振兴学院被认定为省乡村振兴继续教育基地。制定了基层农技推广人才评选管理办法,提高乡镇高级、中级岗比例。像山亭区徐庄镇藤花峪村依托“第一书记”,以乡情联络本村青年,成立创业联合会,实现了青年人才“回得来、干得好、留得住”。
四、弘扬文明树新风,文化提升软实力。乡村要振兴,文化是灵*。我们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实施乡村记忆工程,传承挖掘具有鲁南特色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和传统文化,建设了一批“孔子学堂”“农家书屋”示范点。启动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留下文化根脉。今年共开展送戏演出场,实现行*村全覆盖。“十三五”期间,建成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个,实现行*村全覆盖;建成文明实践中心7个、文明实践所65个、文明实践站个,实现区(市)、镇、村全覆盖,建立各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支,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5.7万人,累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5.6万余场次,呈现出全面开花、亮点纷呈的工作态势。像山亭区徐庄镇葫芦套村、峄城区古邵镇程庄村等一大批红色文化村、传统文化村成为乡村旅游打卡地。
五、优化人居美环境,生态支撑持续力。乡村要振兴,生态是支撑。我们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创,全市建成美丽乡村个,正在创建有个,建设了不同风貌、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33个。组织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累计改厕46.9万户,超额完成了生活污水治理目标任务,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像滕州市污水处理“五种模式”被列为全国典型。全市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4.36万户,秸秆综合利用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良好生态环境成了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滕州市土地治理工作、农村人居环境“千村整治”等工作被省领导批示,山亭区环岩马湖美丽乡村片区被全国农村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