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有很多县(市)区号称“千年古县”。
不过,自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名称断断续续延至今天的山东境内古县就不是很多了。
多年,毕竟是漫长又漫长。
年版《山东省古地名辞典》是一本相对严谨的学术书,此书记载的山东境内尚存的秦代所置县有12个(NO.1-12)。通过查考山东各县旧地方志,笔者发现还有4县为秦代所置(NO.13-16)。两者合计16个。
如果把以上16个秦县在今天的山东版图上标注一下,大家会发现,它们竟然多数远离腹地,偏居省域边缘。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存在吗?
NO.1-兰陵县,荀子在这儿当县令
兰陵县可以说是山东第一县。因为,早在秦始皇推行郡县制之前,兰陵县就存在了。在郡县制之前,先是楚武王熊通发明了县制,然后秦穆公创立了郡制,最后秦始皇将它们合而为一,推行郡县制。战国后期,楚国占领了兰陵,在此置兰陵县。有位大思想家曾经被春申君委任为兰陵县令,他就是荀子。后来,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兰陵县仍为县。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兰陵镇荀子墓(图片来自古建中国网)。
汉晋时期,兰陵县一直存在。不过,隋唐-宋金时期,兰陵县和丞县之间几度变换称谓。元至元二年()废兰陵县,其地直接隶属峄州(今兰陵县当时还有部分区域属沂州临沂县)。从那时起,兰陵县消失了多年。
抗战期间,先是临、郯、费、峄四县在年联合成立边区*府,简称“边联县”。年,从边联县分出一个兰陵县,同年,边联县改称赵镈县。年,兰陵县撤销,其部分辖区归属赵镈县。年,将赵镈县东半部析出置县,为纪念年中共领导的“苍山暴动”,取名苍山县。年,重建兰陵县。年,赵镈县撤销,其辖区大部分并入苍山县。年,兰陵县撤销,其辖区部分并入苍山县。年1月21日,苍山县复名兰陵县,属临沂市。
NO.2-莒县,“勿忘在莒”源于此
很多人对莒县的印象,是那棵举世无法与之比粗的银杏树。
天下第一银杏树。雍坚摄
莒县,源自商周时期的莒国,莒国国都1.0版在今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城子村。春秋时期,莒国国都2.0版迁至今莒县城阳街道莒国故城。
春秋时期,齐国*坛发生动荡,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等人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历经流离后回国当上齐国国君,即齐桓公。一次饮酒时,齐桓公让鲍叔牙向他敬酒祝寿,鲍叔牙端起酒却对他说“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齐桓公由此警醒,立志强国,终成九合诸侯之霸主。成语“勿忘在莒”就此诞生,意为不忘初衷。
周考王十年(前),莒国被楚国所灭,原国都改称莒邑。秦代在此置莒县,属琅琊郡。从秦至清,莒地的行*级别多次变动,时为莒县,时为莒州。年,莒州改称莒县……-年,莒县先后属沂水专区、临沂专区、临沂地区。年12月13日,莒县由临沂地区划归日照市管辖。
NO.3-薛县,曾是孟尝君的封地
今枣庄市薛城区,古为薛国腹地。薛国是夏商周就存在的古国,《左传》记载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
薛国故城出土文物——“鲁中齐”铜匜(图片来自网络)。
西周初年的薛国故城,在今滕州市境内。前年,薛国迁都于邳县(今江苏邳县西南),在那儿只维持了17年,后被齐国所灭。齐威王后来把儿子田婴封到薛,任薛君。田婴名气不大,但他的儿子、二代薛君田文很出息,他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孟尝君。
秦代建立后,在周代薛国地盘上置薛县,隶属泗水郡,泗水郡郡治也设于薛县县城(秦代另有薛郡,治鲁县)。秦代到北齐,薛县一直存在。东晋(一说北齐)时期,薛县并入蕃县。这个蕃县,在隋代又改称滕县。从隋代至清代,今枣庄市薛城区境域隶属滕县和峄县。
年7月,解放*二次解放滕县后,置滕县和临城县(年7月中共曾设临城县)。年8月,为避免与河北省临城县重名,山东临城县改称薛城县(以境内有古薛城)。年7月,撤销薛城县,县境划入滕、峄二县。年1月,峄县改称枣庄市(县级)。年9月,枣庄市升为省辖市,次年,枣庄市建立薛城区。虽然,现在的薛城区境域只是秦代薛县和-年间薛城县的一部分,但从地名沿革上,还是有因袭性。
NO.4-滕县,源自夏代的滕国
滕县的变迁和薛县差不多。滕县源自滕国,也是三代就有的古国。据《国语》记载,*帝“第十子封于滕”。周初,周武王则是把他的弟弟错叔绣封到滕地建立侯国。《孟子》中讲到的那位滕文公,就是滕国国君。战国时期,滕国先被越国所灭,二次建国后,又被宋国所灭。
滕国故城遗址,在今滕州市姜屯镇滕城村。
秦代,在古滕国一带置滕县,属薛郡,县城位于原滕国故城旁边,称雍城。这个1.0版的滕县只延续到汉武帝时期,就改名为公邱县了,南朝刘宋时,又废公邱县入蕃县。隋代,改蕃县为滕县,这个2.0版的滕县一直沿袭至当代。当然,其间有一些短期变动,如抗战时期,中共曾将滕县分为滕东、滕西二县;后来滕县又分设滕县、临城、凫山三县;再后来,滕县又改称过麓水县(一说改麓水县为年1月),后复名。
上世纪50年代,从滕县划出微山县,新设立时间不长的白彦、凫山、薛城(临城县改)三县相继撤销,部分区域划入滕县。年,滕县由济宁改属枣庄市。年,滕县8个公社划属枣庄山亭区;年,撤滕县设滕州市(县级)。
NO.5-邹县,亚圣孟子的老家
邹县源自邹国,而邹国在西周初期称邾国,颛顼后裔曹侠被封于此,附庸于鲁国。前年,邾文公卜迁都于峄山之阳,鲁穆公时改“邾国”为“驺国”(驺通邹,唐代后写作邹)。前年,亚圣孟子就诞生于邹国。前年,在孟子去世后的第八年,邹国被楚国所灭。
秦代始置邹县,隶属薛郡,治所在峄山之阳的邾国故都。
邹县之建置从秦代一直沿袭至当代,其间有几次短暂撤销,但为时不长,就重新恢复了原名。如王莽时期,曾将其改为邹亭县,宋神宗曾将其省入仙源县。北齐时,邹县县城被迁至平阳城,即今邹城市区一带。
年,撤销邹县,设立邹城市(县级)。
NO.6-定陶县,“商圣”范蠡定居地
定陶县之名源自古陶国。相传陶国为帝尧之都(国都旧址在今菏泽市定陶区滨河街道李线庄)。古陶国之地,又称陶丘,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叔振铎于陶丘,在此建立曹国。前年,曹国被宋国所灭。此后不久,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然后功成身退,在选择养老之地时,他认为陶丘为天下之中,决定在此定居,自号陶朱公,此后陶丘就被称为“定陶”了。因范蠡善于发家致富,被后人尊为“商圣”。
秦代始置定陶县,属东郡。从汉代起,两千多年间,定陶一带的行*区划名称多次变动,时为定陶县,时为定陶国(6次),其间,从唐代贞观元年()至宋太平兴国二年(),定陶县还被除名。年8月,平原省建立,定陶县属平原省菏泽专区。年11月,撤销平原省,定陶县随菏泽专区划属山东省。
年11月,撤销定陶县,析入菏泽、成武两县,改属济宁专区。年6月,恢复定陶县,属菏泽专区……年4月29日,定陶撤县设区,为菏泽市定陶区。
NO.7-成武县,历史上有两种写法
成武县的前史相对简单一些。《史记·曹相国史家》中,说曹参“其後从攻东郡尉*,破之成武南”;《汉书·地理志》记载:“山阳郡成武,齐桓公所城”。史家多据以上两条记载推定,成武县为秦代置县,隶属东郡。而清道光《成武县志》记载称,取汉高祖战败项羽,武功告成之意,建成武县。据此说的话,成武还算不上秦代就有的古县。
在成武之名出现前,此地的古国为西周设立的郜国。春秋末期,郜国附庸于宋国,连国之重器郜大鼎都被宋国弄了去。《左传》记载,前年,鲁桓公又从宋国获取了郜大鼎,放进太庙。此事被认为不大讲究(非礼也)。
郜国的都城旧址,在今成武县城东南9公里处郜鼎集村一带。汉代,郜城县与成武县曾并存,后来,郜城县被省入成武县。两千多年间,作为一个行*地名,成武县(还曾几次为成武国)之名一直延续至今。其间,只有王莽时期,短期内改称成安县。成武县城呢,变动也挺频繁,只是在北魏时期,曾迁到郜城,百十年后又回迁旧址。
年8月,平原省建立,成武县属平原省湖西专区。年11月撤销平原省后,成武县改属山东省菏泽专区……今天,成武县属菏泽市。
值得一提的是,成武县与城武县之名,在历史上多次交错使用,如秦代、隋代作“成武县”,而明清二代作“城武县”。年,为了与山东境内的武城县相区别,城武县改称成武县。
NO.8-昌邑县,南昌之名源于此
秦代设置的昌邑县,与今潍坊市昌邑市(县级),只是地名相同,辖域并不对应。
秦昌邑县,属砀郡(一说属薛郡)。遗址在今菏泽市巨野县城东南25公里的昌邑集村(见下图,图片来自网络)。
汉初,昌邑县与旁边的巨野县先后属山阳国、山阳郡。汉武帝曾封他的儿子刘髆为昌邑王,昌邑县一度还改称昌邑国。刘髆的儿子、第二代昌邑王,就是那个做过27天皇帝的刘贺(史称汉废帝),他被大将*霍光废掉后,新皇帝(汉宣帝)看他不足畏忌,转封他到南昌一带做了食邑四千(后减为一千)的海昏侯。年,被列入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墓葬中,发现大量带有“南昌”、“昌邑某年造”等文字的器物。有学者据此提出,南昌,应是“南昌邑”之简称,源自刘贺为纪念自己在北方的昌邑国。
从南朝刘宋开始,昌邑县几次被撤销,并入金乡县,又几次恢复建置。唐武德八年(),最终并入金乡县。
今潍坊市的昌邑市(县级),源自北宋始设的昌邑县,与秦昌邑县没有因袭关系,但地名相同。
NO.9-茌平县,源自神秘的茌山
今聊城市茌平区最早为秦代所置,据说因位于茌山之平地而得名。这个茌山在哪,千百年来却莫衷一是。清《茌平县志》上记载的“茌山”,位于县城东北角。而文献考证发现,那座“山”乃清康熙五十九()县丞张曰笠动用人工堆积而成“山寨版”茌山。
在茌平县城南40里处教场铺村西北有个高6米的大沙丘,当地人称金牛山或神山。20世纪70年代,文物工作者在此发现龙山文化遗存,定名为“教场铺遗址”(省级文保)。
研究者认为,这个沙丘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茌山(图片据若愚新浪博客)。
茌平县在历史上多次兴废,城址多次迁移。秦代茌平县遗址在今东昌府区高垣墙村。北魏因水患,茌平县城迁到布鼓城,遗址在今茌平区乐平铺镇土城村。隋代,茌平县城迁到兴利镇,遗址在今茌平区杜郎口镇驻地。金天会八年(),伪齐刘豫复置茌平县,遗址在今茌平区振兴街道。
年8月,平原省建立,茌平县属平原省聊城专署。年11月撤销平原省后,茌平县改属山东省聊城专区,次年,博平县并入茌平县,同时茌平县玻璃寺区划归高唐县……年8月,聊城市茌平县撤县区。
NO.10-东阿县,4个老县城今都在县外
东阿县是频繁迁移县城之县。东阿县之名源自春秋时的阿邑(又名柯邑),而今东阿县境当时为杏邑。阿,本意指河道拐弯处形成的大陵,此地为齐赵交界处,有*河、济水流过。大约在战国时期,河西赵国之地称西阿,河东齐国之地称东阿。
秦代始置东阿县,属东郡,治阿城(今阳谷县阿城镇)。汉代因袭秦制,不过在东北方新设临邑县,治铜城(今东阿县城所在地)。北魏,东阿县城东迁20里,至今东阿县西南境。北宋,东阿县城先后迁南谷镇(今东平县旧县乡驻地)、利仁镇(今东平县旧县乡大吉城村);金代,东阿县城迁新桥镇(今东阿县鱼山镇旧城村);明代初年,东阿县城再迁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驻地),在此一直延续至民国。
今平阴县东阿镇的东阿老县城城门。郭学*摄
年,东阿县城迁至铜城(今县城所在地)。年8月,平原省建立时,东阿县随聊城专署划归平原省,原属东阿*河以东村镇及西南张秋镇一带划出(张秋镇今属阳谷县),原属平阴、聊城的部分地域并入东阿,茌平与东阿交错为邻的村庄,以赵牛河为界北归茌平、南属东阿。
年11月,撤销平原省,东阿县改属山东省聊城专区(-年间曾撤销)……年8月,东阿县属山东省聊城市。
东阿有个全国文明的特产——阿胶,古代一直产于东阿县城。由于东阿县城的历次迁移,阿胶在历史上的产地都不在东阿境内。简单说,汉代《神农本草经》上的阿胶产于阿城(今阳谷县阿城镇),而明代《本草纲目》上的阿胶则产于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
NO.11-临淄县,源自姜太公的营丘临淄在西周初年称营丘,周武王封太公姜尚于齐,齐国国都即营丘。齐献公为防备纪国入侵,加固扩建了营丘城,城东城墙濒临淄水,于是顺理成章将营丘城改名为临淄,遗址即今临淄区齐都镇“齐国故城”遗址(下图,图片来自网络)。
秦置临淄县,属齐郡(一说临淄郡)。汉沿秦制(莽新曾改临淄县为齐陵县),南朝刘宋时曾徙青州治东阳城,临淄随迁,遗址在今青州市益都街道。北齐,曾撤销临淄县,并入高阳县,隋代重置临淄县,并回治齐国故都。元末,齐都城圮废,临淄县迁址新建城,遗址即今齐都镇驻地。
除历史上几次短暂的更名、撤销时段外,临淄县一直沿袭至当代。20世纪50年代,先后属清河专区、淄博专区、昌潍专区。年10月曾并入益都县,年10月恢复建置。年12月划归淄博市,改设临淄区。辖区除原县境外,又从张店区划入大武、金岭2公社,从淄川区划入边河、南仇、王寨3公社。
NO.12-高密县,名相晏婴的老家高密之境,在春秋时为莱国之夷维邑,齐国名相晏婴便是夷维邑人。高密,源自县有密水,战国时为齐地。名称始见于《史记乐毅列传》“赵且为秦灭,亡之齐高密”。秦代置高密县,属胶东郡。治所在城阴城(今高密市井沟镇前田庄村)。此后,高密县(时为国、郡)一直延续多年。其间,县治多次迁移。隋代高密县治东北移,遗址为今高密县柏城镇故献村;唐代,高密县治曾先后设于义城堡、夷安故城(高密城)。年新中国成立后,高密县先后属滨北专区、胶州专区、昌潍专区、昌潍地区、潍坊地区、潍坊市。年,高密撤县设市(县级),属潍坊市。不得不说的是,清代诸城县逄戈庄的刘氏家族一枝独秀,三室之内出了刘统勋、刘墉等4位翰林,据说总共诞生11位进士,简直是无可匹敌的学霸家族。这个庞各庄在20世纪50年代区划调整时,划归了高密县(今属高密市柴沟镇)。
刘墉故里文化街。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就出了一个新状况:当代诸城市在介绍历史名人时,依然念念不忘刘墉家族,而高密市则理直气壮地称之为高密名人,毕竟,刘墉故里逄戈庄在高密市柴沟镇,刘墉墓也在柴沟镇白家庄。
NO.13-即墨县,曾经管着“青岛”清同治《即墨县志》记载,“即墨,禹贡青州之域,古东夷地。周为夷国。《左传》‘隐公三年,纪人伐夷’即此。后入齐为即墨。以地临即墨水故……齐属齐郡,在周当名邑,在秦当名县。”即墨,以地临墨水而得名。周代夷国都城,据考证乃今即墨区蓝村镇古城村。战国时的即墨邑和秦代的即墨县城,在今在平度市朱毛村(今有前朱毛、大朱毛二村)一代。
公元前年,齐将田单摆“火牛阵”,一举击溃燕将乐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即墨城。
汉代,即墨县城亦是胶东国治所。自秦汉至隋代,即墨县几度兴废,所隶属郡、国也多有变化。隋代,重建即墨县,治今即墨城。明清时期,即墨属莱州府胶州(年后,胶州升为直隶州,即墨县随属)。年,清*府决定在胶奥设防,次年调登州镇总兵率部移驻胶奥建总兵衙门,当时选中了即墨县仁化乡一个名为青岛的渔村,在青岛村前建兵营、筑炮台,筹建海防重镇。年,德国借口曹州教案,出兵侵占胶州湾,强迫清廷划出沿岸的部分土地为德之胶澳租界,其中包括即墨县仁化乡的白沙河以南地区和里仁乡的阴岛地区。年,德皇将租借内新市区定名为青岛,青岛地名作为城区的专用名称自此开始。年,日本取代德国占领胶奥,年,中国收回胶奥。年,设青岛特别市,为直辖市,次年改为省辖市。、年,即墨县惜福镇、王哥庄等地和崂山地区划入青岛市……年,以烟青公路为界,将即墨县分为即墨和即东二县……年,即东县并入即墨县,属莱阳专区(后改称烟台专区)。年,即墨县南部城阳等5公社划归崂山。年,即墨由烟台划属青岛市。百年间,历史来了个轮回。当年青岛归即墨,如今即墨属青岛。年,即墨县撤县建市;年,即墨市撤市设区,为青岛市即墨区。
NO.14-平原县,最出名的县官叫刘备清乾隆《平原县志》记载:“战国时为赵所并,封公子胜为平原君,食邑于此。平原之名始见。秦裂天下,置平原县,属齐郡,汉以县为平原郡治,属青州。”对于这个记载,很多史家是有异议的,认为平原君赵胜所封之地为东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西半屯镇)。不过,秦代平原县已设县(属济北郡)当属信史,司马迁在《史记曹相国世家》中也记载了曹参随韩信“还定济北郡,攻著、漯阴、平原、鬲、卢”一事,当时刘邦尚未一统江湖,济北郡下属的各县当为秦代设置。平原县以地势平坦而得名。秦代平原县治所设在今县城西南13公里的王庙乡张官店一带。在那里断续延续了年。三国时期刘备当平原县令,县城就在张官店。今天,秦代平原城的遗迹已难找寻。不过,在县城西南腰站镇古有津期桥(今津期店大桥附近),据旧志记载,津期桥即平原津旧址,此地有*河故道,《史记》中所说的秦始皇平原津发病一事即在此。
腰站有棵虬龙槐,当地传说秦始皇死后在此树下停尸,至今树下夏天无蚊蝇。
北齐时期,平原县城东北移至今县城一带,在此延续至今。可能由于平原县名声显赫,南朝刘宋曾先后今汶上县(后迁宁阳)和邹平市境内侨置过平原县,隋代,那两个平原县被改称龚丘(宁阳县前身)和邹平县。
明清,平原县属济南府,民国时期曾属东临道、临德道,今平原县属德州市。
NO.15-郯县,鹿乳奉亲故事始发地虽然年版《山东省古地名辞典》认为,郯郡为秦代设置,郯县为汉初设置。但年版《山东省古地名辞典》、年版《中国历史地理》、年版《辞海地理分册》均认为郯县为秦置。《史记》中记述秦代郡县时,一般在地名后无郡、县二字,虽然此书多次提及郯,但并未明确是郯郡还是郯县。不过,按一般规律,郡治都设于首县之县治,故郯郡设于郯县合乎历史逻辑。郯县、郯郡均源自周初所封之炎国,传说少昊后裔中炎族首领分封于此。炎,古音亦读作tan,在春秋时期,炎国演变为郯国,国君即是赫赫有名的郯子。
“二十四孝”中,“鹿乳奉亲”的故事就是说的这位至孝的郯子。韩愈名篇《师说》中说,孔子有四位老师,第一位老师即郯子(“圣人无常师。孔子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国故城遗址今在郯城县城北部。郯郡郡治、郯县县治均位于此。郯郡为秦末增设的十郡之一。到了汉代,改郯郡为东海郡,郡治仍在郯县。北朝时,一度又复古,将东海郡改称郯郡。唐贞观元年(),郯县被省入下邳县。此后过了将近年,唐元和年间,新设郯城县,置郯县故城。不过,时间不长,又将郯城县省入临沂县。又过了多年,元代重新将郯城县从临沂县中析出,此郯城县延续至今。自年11月8日全境解放,郯城县先后隶属鲁中南行署第六专署、临沂专区、临沂地区、临沂市。
NO.16-聊城县,齐国边境上会盟之地或许因为明清以来东昌府的名气太大,盖住了聊城,不少外地人都以为聊城之名出现得较晚。其实,早在秦代,这里已置聊城县,属东郡。
再往前的春秋时期,此地有城曰聊邑。《左传》记载:“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也就是说,聊邑和摄邑为齐国西境上的两个城邑。有研究者认为,聊的本意是以刀割耳,摄的本意是以手执耳。联想到当年诸侯会盟时割牛耳取血、盟主要“执牛耳”,聊邑和摄邑之名可能源自诸侯会盟之地。
今聊城市东昌府区阎寺镇申李村东有聊古庙遗址(图片来自网络),据考此地为秦聊城县故城所在地。此后,聊城县治又在北魏、五代和北宋时期进行了三次迁移,每次迁移距离都不是很远,最终落脚于今聊城市市址,在此已延续千年。元至元十三年(),聊城县由博州路改属东昌府路,东昌府路总管府治所设于聊城县治;明清,聊城县属东昌府首县,东昌府治与聊城县城同在一城。年,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改聊城县为筑先县,年8月,复名聊城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区。年,堂邑县撤销,其东部4区划入聊城县。年12月,聊城县改为聊城市,为时不到4年半,年4月复为聊城县。年8月,撤销聊城县,恢复聊城市(县级),为聊城地区行*公署驻地。年,撤销聊城地区和县级聊城市,分别设立地级聊城市和东昌府区(原县级聊城市辖区)。历史至此轮回了一下,当年东昌府管着聊城县,如今聊城市管着东昌府区。
补注1:据年版《山东省古地名辞典》,秦代已设泗水郡,而未设泗水县,故本文未将今天尚存的泗水县列为秦代已有之县。补注2:年版《中国历史地理》一书所附《秦代郡县表》显示,除以上16县外,秦代县名今山东境内尚存者还有鄄城、历城二县。考明清地方志及相关文献,未见此二县秦代置县的确凿记载。故本文暂未录。
(壹点文史研究院雍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