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善行感动天地的五个故事
TUhjnbcbe - 2023/7/30 20:51:00

善人一生所思、所言、所行,全是善事,自然下顺民心,人人都敬重他。也尽量上合天心,所以,天上的神道也都随时保佑他。

善人行事,自有感人之处,虽然是大恶之人,见到善人的行为,也会有所感动,甚至天良发现,听到他人的善事,也必定会称扬赞叹。有智慧的人,看到别人的行善,不但称扬赞叹,还会千方百计参与,使善事圆满。由此可见,行善之人自然能附合民心,自有感人的力量,所以大家都尊敬他的道德和行为。

1,地震中救学生的天使谭千秋

年5月,四川地震那天下午2点多钟,谭千秋在教室上课,他正讲到高潮部分时,房子突然剧烈地抖动起来。地震!谭千秋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上跑。房子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还有四位同学已没办法冲出去了,谭千秋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盖着四个学生。轰轰轰──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在他的身上,房子塌了……

年5月13日22时12分,谭千秋终于被找到。“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他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是他这一生永远忘不掉的。“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千秋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回忆当时的情景,获救的学生神情仍然紧张。

谭老师的妻子张关蓉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拭去;细细梳理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谭老师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轻揉着丈夫的手臂,恸哭失声……

就是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操场上,学生家长按当地习俗为谭老师燃起了一串鞭炮……

(学校去了一位老师,天上多了一位菩萨)

谭千秋老师用生命作支撑,救了四个学生

2,张丽娟智慧,善良,大度

张丽娟在工厂做工人,下岗后自己开了一个浴池。她开始学佛后,劝其母亲一起修行。她有五个姐妹,她们都不信佛,每当张丽娟听说寺庙讲佛法时,她就连拉带劝地领着姐妹们去听法,甚至给他们拿路费、食宿费。她的姐妹们生活比她好,她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她们听闻到佛法。就这样,在她的带动下,有一百多人跟她学佛,走上了修行的道路。

她的母亲修行多年,年初,医院。张丽娟姐妹五个衣不解带侍候母亲。当医生宣布母亲不治时,平时柔顺的张丽娟挺身而出,命令姐妹们不许哭,由她带领大声念佛,帮助母亲往生净土。她的行为感动了许多朋友,闻信而去的修行人有一百多人,在大家的帮助下,她的母亲往生后,满身散发清香,出现光团,有的同修看到佛菩萨来接她母亲。

一年,张丽娟公公家房子拆迁了,两位老人无处住,而其它子女都不肯让老人去住,老人到处张弄租房子。张丽娟听说后,立即找到公婆,把他们二老接到自己家里,这一住就是两年多。在一起住的时候,张丽娟因为起早要到浴池去工作,从早晨到晚上十一点,都是她一个人看吧台,她无法为老人做饭,就每个月给老人几百元钱,让他们自己起火。这样一来,老人又因为钱跟她算计起来。张丽娟回家喝点饮水机中的水,或者自己做点饭吃,老人就不高兴,认为用了他们的生活费。

张丽娟就喝几天水,见老人不高兴了,就拿一百元钱给他们,不让他们生烦恼。公公见她们开浴池挣的都是现金,有时下午会去帮张丽娟看一会吧台,张丽娟借着这个机会能睡一会儿觉。但是,公公往往借着这个机会偷拿钱匣子当中的钱,有时五十、一百地往外拿。两年下来,拿了有七千多元钱,对此,张丽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公公去拿,宁可自己少收入,也没有说过什么。最后公公自己都不好意思起来,从此待张丽娟更加亲热,把她当成了自己女儿看待,一家人生活得很和睦。

3,许双功学雷锋,做雷锋

年4月16日上午,一位67岁的枣庄老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感动中国百位矿工颁奖。他就是40年做好事如一日,被人们称为“活雷锋”的枣庄矿业集团第一机厂退休职工许双功。

“我要一辈子做好事……”44年前,许双功立下了这样的誓言。44年中,他几乎每天都背着电工袋和装着螺丝、螺帽、漆包线等物件的挎包,为市民做好事。

1963年,与雷锋同龄的许双功,在厂*委的支持下,与几名团员组成了“学雷锋便民服务小分队”,业余时间到附近家属院里为居民修理自行车、自来水、电灯等。随着岁月的更迭,参加便民活动的小分队成员最后只剩下许双功。他将几十位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和伤残*人列成“服务名单”,利用业余时间和休息日、节假日,轮流上门服务。电话进入千家万户以后,找他的人更多了,无论是谁,只要一声招呼,许双功准到。

许双功把好事做到了社会上。附近一个宿舍的下水道堵塞了,他用塑料布把头和身子一蒙,手拿竹竿将下水道里的污物全部放出。到煤矿疗养院疗养,他不是修门锁、整线路,就是整修花草、打扫卫生。

许双功的妻子有病,长年服药;二女儿、三女儿先后因病过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停下学雷锋的脚步。1996年退休后,好朋友劝他:辛苦了大半辈子,该歇歇了。许双功却觉得:自己是*员,人退休了,不能退出为人民服务的行列。学雷锋的事就一直在做。虽然他不图名不图利,*和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他多次获得省、市优秀共产*员、劳动模范称号,2004年被命名为“枣庄雷锋”。

许双功学雷锋,做雷锋,也热心传播着雷锋精神。2006年4月,他和10多名退休工人一起自筹资金2万多元,制作了30多块宣传雷锋和“八荣八耻”的展板,到广场、部队、学校等场所巡回展出,受教育者高达6万多人次。近几年来,他先后到学校、部队作报告上百场,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先后被枣庄学院等聘为德育辅导员。

许双功学雷锋,做雷锋隐身好人“武汉月

4,隐身好人“武汉月疋

年2月,记者在采访中不小心将采访包掉在了“月疋”(pǐ)老人的家中。于是,借着拿包的理由,记者又获得了一次登门拜访的机会。

晨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隐身好人“武汉月疋”找到了》的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朱毅委托晨报代他向老人问好。

上午11时许,记者再次按下了老人家的门铃。

开门的依然是“月疋”老人,他把采访包递给记者后,就用身体挡住了大门,丝毫没有让记者进屋谈的意思。

“您的事迹我们今天见报了”,记者说着将报纸递了过去。“什么见报了?”老人没有伸手接报纸,原本的笑脸一下子沉了下来。

“遵照你的意思,我们在文中没留公布您的真实身份和住址,您放心。”记者连忙解释。

“哦,谢谢,你们尊重我的意见,没有公布我的名字,但报道我,还是不太好,我做的只是一件很小的事,社会上比我做得好的人多得很,我不值得报道。”

老人的脸色缓和了下来,记者站在门口与老人扯了起来:“与社会上许多捐款几万、几十万的人相比,你捐的钱并不多,但是与他们不同的是,你做好事不留名、不图利的精神,值得整个社会尊敬和弘扬。”

“我没什么好说,希望以后不要再宣传我了,再搞就是作秀了,你想想,你们这样宣传我,我们单位知道了肯定要上门搞慰问什么的,同事、邻居知道了,怎么看我,你们不能再搞了。”老人越说越激动。

“无私助人是一件好事,社会需要弘扬这种精神。”记者连忙说。

“古书上说得好,施恩勿念,我做好事从来不希望有什么回报。”老人回答得很坚决。

他是一位78岁的普通退休干部,12年来持续捐助利川市一中贫困学生,受助学生和媒体一直在寻找这位好心的“武汉月疋”,老人却始终坚持“隐身”,其嘉言善行,令人感动,引人深思。

作为最先报道“武汉月疋”的媒体,从年8月开始,晨报始终没有放弃寻找“月疋”老人。这一次,终于找到了化名背后可敬的老人,但是,编辑部最终还是决定让他继续“隐身”。一方面,这样做是为了尊重老人的意愿,更重要的,则是为了尊重老人选择“隐身“助人所体现出的价值。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一个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比一个只有化名的背影,显然更具传播的价值,但老人的”隐身“却凸显出另一番境界。

12年的坚持不懈,小善积成大德,使得“武汉月疋”成为一种价值符号,它体现的是力所能及地助人为乐,并持之以恒、不事张扬、不图回报。这种善行不仅惠及他人、利于社会,同时也是行善者本人发乎于心的行为,是最高层次的一种精神追求;正如老人自己所说:“我觉得帮助别人是一种乐趣。

确实,12年,1.1万余元,比起那些一掷万金的捐助,并不引人注目。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在太多人习惯了讲“公平交易”,讲付出应有回报的背景下,“月疋”老人的出现,显得如此特立独行,从他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传统美德,更看到了一种将帮助他人视为人生最高价值的时代精神。

我们从“武汉月疋”的平凡善行中见识了伟大,这种力所能力及乐于助人、持之以恒、不事张扬、不图回报的精神,可敬、可信、可学,只要我们随时随地伸出手去,力所能力及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武汉月疋”。

倘如此,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城市,就会由于拥有众多的“武汉月疋”而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长年做好事。“月疋”老人12年隐姓埋名资助利川山区的贫困学子,经过晨报连续多年来的寻找,终于揭开了“月疋”老人神秘面纱。

“月疋”老人居住的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如同老式建筑在城市中不引人注目一样,退休老人“月疋”,在小区内也不引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善行感动天地的五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