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铁道英雄》取材于隶属八路*第师的“鲁南铁道队”的抗战事迹,讲述抗战时期临城枣庄一带英勇的铁道大队队员们与敌人斗智斗勇,殊死捍卫家园的故事。影片实现了红色题材的创新表达,以高质量的特效奇观与疑云密布的悬念叙事满足当下观众对电影的极致视听需求。
影片刻画了人性化、接地气的英雄群像,显示出极强的戏剧张力与情绪感染力。在强叙事节奏、强剧情动力和强视听风格下,《铁道英雄》选择了“抵抗与牺牲”的传奇视角展现共产*人保家卫国的革命意志,将革命先烈不畏牺牲、果敢忠诚的高尚品质寄予新故事之中,让观众理解革命历史,赓续红色记忆。
《铁道英雄》在建*百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历史,努力还原历史,让观众感受铁道大队英雄群体为后代留下的革命精神财富。电影中的角色在历史上均可以找到真实原型。导演在挖掘真实历史素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在电影中还原历史,让观众能够瞬间带入历史情境中。
创作者打破以往同类影像的既定公式,在大背景下注重以细节刻画人物性格,以个人抗战事迹折射动荡历史。电影中的诸多细节在动作和奇观之外带给观众惊喜。如影片中的入*场景,教导员在车窗上画出“*徽”,带领大家宣誓。这样的设计有隐喻效果,即革命的冬日即将过去,现在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而这种隐喻设定又和老王反复哼唱的“太阳出来……”形成共鸣。影片的整体基调低沉悲怆,但这些细节又体现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当《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那熟悉的旋律回响,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前景的画面呼之欲出。
影片通过两位主角视点的转换,既塑造“鲁南铁道队”的英雄群像,又彰显有代表性的英雄个体。这种“集体+个人”的视角转向,成为当下主旋律题材流行的表述方式。影片以纪录片的历史表述展开,将传奇化剧情与历史真实记忆嫁接,形成“客观化”历史视点。在后续传奇故事展开的空间中,导演以两个核心角色为中心,形成互补的人设效果,通过强化群像人物和兄弟情感作为传奇叙事的聚焦点,在加强情节段落的起承转合同时,以细节来取胜,进而强化影片叙事的传奇性,让扣人心弦的传奇英雄叙事接通抗战历史、唤醒革命精神、延续红色文化,让更多当下的年轻观众在历史与现实、现代与未来中间获得前行的精神动力。
事实上,当前主旋律电影注重从国家民族的宏观视角出发,以人的视角为落点,是对战争记忆重新表述的重要转向,也是当代中国战争电影向人本体反思靠拢的创作趋势,能够在人道主义精神层面开掘出更大空间。这也是对当下国产主旋律影片和战争题材影片的一种启示,如何在宏大历史中聚焦于人,如何以更为恰切的方式演绎传奇避免“神剧化”,如何在宏大叙事与平民视角之间做折中处理,《铁道英雄》在传奇化和现实主义的层面作出了艺术化探索。影片的基调大量运用反差性的黑白和低饱和色调,全片80%以上采用雪地实景,全方位还原了残酷漫长的抗战历史现场,造型和美术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性凸显了影片中共产*员的绝对忠诚和革命意志。总之,《铁道英雄》是对中国抗战题材电影的丰富和拓展,与近期涌现的革命战争题材影片一起使主流大片逐步进入了全类型成熟创作时期。
(作者:饶曙光,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来源:光明日报)